在化工生产中还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,就是从实验室直接放大到在生产里面,用釜式间歇生产是有问题的,而且很多时候是诸多点都存在需要优化的地方,而长此以往的积累,就会导致问题非常严重。现在很多企业家也意识到这个问题,都非常重视装备升级改造,重视自动化,但是忽略了你的人员能不能操作起来。如果从事自动化操作连表都看不明白,只能等自动化报警,再滞后处理,这是非常不安全也不科学的。自动化的另一个意愿就是为了节约人力,但化工生产如此浩大的一个工程体系,想要短时间内就完成自动化改造是不现实的。以最近失事的波音飞机为例,如此精密且昂贵的飞机都存在人机磨合中的重大事故,更不要说危险系数更高的化工企业了。
现在的生产一线,工人常常会有懈怠心理,时长会见到吹嘘自己因违规但逃脱处罚的个体。而且本应该由企业主导和监管的生产安全,变成了变向的职能部门主抓,从而使得企业疲于应付检查而更难腾出精力来进行自身问题的调整。所以本应该落实到行动中的很多行为,更多时候是落实到了纸面上,但书面文字转化成生产力还是要靠人的执行。而人的培训和教导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。以飞行员为例,在真正驾驶飞机之前,其在模拟室中要经过无数个日夜的苦练。
现在的核心问题是好多企业家不喜欢培养人,为什么?培养好的人才走了,给企业留下一地鸡毛。所以好多企业家宁愿买设备、买床子,反正不论你走不走,我的设备有了。如果确实需要人才,我就高薪去挖呗。去年一批企业家到德国进行参访,看到在生产车间里有一批年轻的学徒在跟着师傅们学习相关技能,看大家关注,德国接待员介绍到这是他们的培训体系之一,这一批学员要经过至少3年的跟产实习,才能够独立上岗操作。有企业家半开玩笑的说道:那你们这可不划算啊,这么高的成本培养人,我们到时候把人给你们挖走了,怎么办?
是不是挺有意思,人家德国人压根就没考虑过!熟悉德国的朋友都知道其人才培养体系,以朗盛为例,在入职之前就得到了员工的承诺,他们几乎要和企业签订终身的劳动合同,而且他们的父兄,也很有可能就是朗盛的职工。所以企业用三年的时间来培育一个新人,如果从几十年的工作年限来看,是十分核算的。
还有社会舆论的倒逼,把化工厂逼得又害怕又可怕,让化工成为在外部看来的整个产业笼罩着不祥的气息。其实欧美和日本生物化工是一个刚起步朝阳产业,但在中国则变成人人喊打的处境。60年代70年代都是青山绿水的,河里面水都可以喝,如今被污染,很多人都把究极原因归结为化工企业污染,但却忽略了在整个城市化运动的过程中,单位个体消耗能量多了多少。目前中国化工企业达标的排水比雨水还要好,想要让废水出来变成纯净水,太难了。
行政审批的低效也拖慢了三废的解决。对于这种企业和社会特别急需的服务,更应该特事特批,甚至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参与进去。如果是技术层面的原因,由政府主导将三废研究的科学家组织起来,群策群力,肯定能够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。从这个角度上而言,中国的巨国效应相比欧美和日本会更有优势,我们有更大规模的产业集群,有更加丰富和多元的反应测试,在成本和科研上都能取得相应优势。
现在由于贸易战等原因,很多公司将国内企业剔除出采购名单,与之相映衬的是印度化工企业朝气蓬勃,如此以往内部排斥,外部强敌环伺,中国化工企业要在夹缝中求生存太难了。常态以往,化工产业链很有可能就此转移,而且这种转移是不可逆的,其后带来的就业压力、外汇压力想想都让人头大。
这就好比对待一个病人,他是家里的经济支柱却身患重疾,有些人只简单粗暴的看到病人给自己带来的麻烦,却不想想缺少了他这个家庭是不完整的,缺少了他整个家庭的经济更会受到重创,所以更应该集体来关怀和照顾他,尽快给他把病看好才是重点!
响水化工园区被关停
作为一名化工人,如果此刻我们再不为自己发声
最后以居里夫人的一句话和各位化工同仁共勉:
我的最高原则是:不论对任何困难都决不屈服!